产品描述
检测对象:各种食品干果/坚果、发酵食品、茶叶、玉米等
检测项目:黄曲霉毒素B1/B2 、黄曲霉毒素G1/G2、黄曲霉毒素M1/M2
检验依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 GB5009.2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族的测定 GB 5009.24-2016
SN/T 3263-2012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小不点:
黄曲霉毒素主要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光度法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毒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其衍生物有约20种,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黄曲霉毒素的各种代谢产物的毒性强弱顺序是:AFB1>AFM1>AFG1>AFB2>AFM2>AFG2.从毒性顺序可以看出,结构中双呋喃环未端具有双键结构的毒性大,不双键结构的毒性相对较小以B1的毒性较大,致癌性较强,动物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测出极微量的毒素。黄曲毒毒素及其产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些菌株产生不止一种类型的黄曲毒毒素,在黄曲霉中也有不产生任何类型黄曲霉毒素的菌株。黄曲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早也能产毒素的黄曲毒菌很容易在水分含量较高(水分含量低于12%则不能繁殖)被污染。禾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籽实及其加副产品中寄生繁殖和产生毒素,使其发霉变质,人们通过误食这些食品,以食物链消化道传递吸收而中毒,能通过食料转移到动物的乳汁、肝、肾和肌肉组织中积留,能诱发动物肝癌,对某些动物能引起急性中毒致死。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物清单初步整理参黄曲霉毒素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农组织(FAO)1975年规建食品中 AFB1的较高允许含量为15ppb各国政府均制定了AF在食品和饲料中较高允许量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法规。影响AF产生的较重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水分,适宜黄曲毒生长和产毒的温度范围是12~42℃,较适温度33℃左右,较低相对湿度78%,较适相对湿度98%,谷物含水分18%以上,花生含水分10%以上,在通气条件下,黄曲毒即能迅速生长和产毒。采取低温、干燥、除氧和化学药剂等方法来保存食品和饲料,可以有效地防止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对于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品和饲料,可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方法去毒,如利用机械,电子和手工方法挑选出破损的含毒素的花生;提高加工精度可喂去存在于粮食籽粒皮层和种胚中的毒素;高温高压处理能使AF转变为无毒的化合物,利用活性白士和活性炭吸附,能除掉植物油中的AFT;用强碱或氧化剂处理可以使AFT发生化学变化而解毒; 试验证明有少数细菌、霉菌和放线菌有转变黄曲霉毒素的能力等。
产品推荐